许多中医常常听到这句话: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。”它把“医”与“相”并提,使人觉得学医责任重大。这句流传很广的话是谁说的呢?与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有关。《能改斋漫录》记载,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,求了一个下下签。他拿着签文去解签,问以后能否当宰相,签词表明不可以。他又求了一签,祈祷说:“如果不能当宰相,可以当良医吗?”结果还是不行。于是他长叹说:“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,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。”后来,有人问他:“大丈夫立志当宰相,是理所当然的。当不了宰相,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?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?”范仲淹回答说:“怎么会呢?有才学的大丈夫,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,造福天下,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,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。要普济万民,只有宰相能做到。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,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,莫过于当良医。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,上可以疗君亲之疾,下可以救贫贱之厄,中能保身长全。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,除了良医,再也没有别的了。”这就是后世相传“不为良相,愿为良医”的由来。 宋代以前,医生的地位普遍不高,知识分子一般不愿意当医生。但是到了宋代,情况发生了变化,北宋的皇帝懂医药,也重视医药,这引发了大批文臣武将开始关注医药知识,尤其范仲淹说了“不为良相,则为良医”的话后,鼓励了大批知识分子从事医药工作。如大诗人陆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医生,苏轼把收集的医方编成了《苏学士方》等。在此后数百年间,有些人弃政从医,就是受到范仲淹这句名言影响后所做出的选择,不少医家还引用此名言为座右铭。
|